1949年9月30日,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的空气突然凝固。当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名单念到“高岗”时,会场响起一片嗡嗡声。有人偷偷掰手指算账:朱德是红军之父,宋庆龄是国母,刘少奇是理论家,张澜、李济深是民主人士代表——可高岗凭什么?更蹊跷的是,毛泽东竟亲自下场为他站台。这场看似平静的人事安排背后,藏着怎样的政治密码?
争议像炸开的马蜂窝。代表们交头接耳:“李富春管经济是一把好手,怎么不选他?”“高岗在陕北的功劳能大过长征老将?”连罗瑞卿的秘书王仲方都记得,当时有人直接拍桌子:“论资历,他连候补委员都勉强!”但毛泽东只用三句话就平息了风波:陕北是红军的救命稻草,边区人民要有个代表,功劳不能光看资历。
翻开两人的履历簿,高岗像匹黑马:1929年搞兵运结识刘志丹,在陕甘边根据地接班时还不到30岁。而李富春像个老黄牛:1935年随长征队伍到陕北后,从教马列到管经济,硬是把缺衣少食的边区搞出公营商店和合作社。老百姓说:“李部长来之前,盐比银子贵;他来了,家家有咸菜缸。”可政治天平偏偏倾向了高岗。
表面看,争议随着毛泽东的定调而消散。但代表们的嘀咕没停:“要论感谢陕北,李富春修的纺织厂养活了多少人?”“高岗1934年还因右倾错误被撤过职呢。”更微妙的是,此刻没人敢提:毛泽东坚持用高岗,或许因他掌控着西北局——这个“边区诸侯”手里,握着十万驻军和千里粮道。
反转来得猝不及防。1953年中央分一线二线,高岗突然开始四处活动。他悄悄对东北干部说:“毛主席要退二线,咱们得抱团。”又向华东局许诺:“刘少奇管经济,不如让我来。”直到某天,他送朱德两箱东北人参被当场退回,阴谋才败露。原来当年力挺他的“陕北代表”光环,早被权力欲望烧成了灰。
中央开始调查时,高岗的办公室还挂着边区地图。讽刺的是,被他挤掉的李富春正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,宋庆龄的儿童福利院收留了第3000名孤儿,朱德在纪检会议上痛批“有人想当土皇帝”。而这位副主席最后的贡献,是成了全党反腐的活教材。
现在看,毛泽东当年的决定真是“高瞻远瞩”——既给边区吃了定心丸,又给全党立了反面典型。只是苦了李富春:他建的纺织厂后来年产百万米布,却再没机会戴上副主席的胸章。历史有时候像陕北的沙尘暴,迷了眼的未必是沙子,可能是人心里的那点算计。
要是当年选的是李富春,第一个五年计划会不会提前完成?毕竟搞经济的老黄牛,总比搞阴谋的“西北王”强吧?
厦门股票配资一览表.炒股配资平台技巧.a股杠杆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